學習課程的目的
- 加快自身習得新技能的速度
- 瞭解強者的學習技巧
講師介紹&課程學習方式建議
在電機、醫學、與資訊領域如魚得水的超能學霸
該課程的老師是吳沛燊醫師,曾就讀臺大電機系,畢業自台大醫學系。他是一名復健科醫生、也是一位資料科學家。吳醫師接觸與學習過的專業,包含了電機系、醫學系與資訊科技領域,這些都是十分高難度的領域,一般人若要學習其中一項領域,就是學習門檻極高的事情。
我本身在挑課程,對於講師的背景是十分挑剔的,挑的不是學歷,而是這位老師在這門課程在教的事情上,是不是一位「有結果的人」,所以,又是醫生又是科學家的吳醫師,去教他人如何「高效學習」我看起來是說服力十足的XD
本課程的學習流
這個課程包含十五個5~15分鐘不等的課程影片,以及一份課程得線上講義,吳醫生會搭配課程講義進行學習方法的解說、概念應用的實例。
我是搭配著課程附送線上講義,一邊聽講一邊手寫記下自己的啟發,事後再看著自己的筆記,搭配講義,去練習與整理課程技巧,並與他人分享,我認為是本課程最高效的學習流。
在看完課程後,我快速整理出了三大他個人有實際使用在生活中,幫助自己在的學習小技巧:
- 養成「聽見馬上紀錄」的好習慣,善用隨身筆記本,把當下聽到的要事寫下來,釋出腦袋空間。
- 建立「工作安排準則」,為在行事曆安排工作這個流程,建立好邊界感,不是無止盡的加東西。
- 找到「輸入後輸出」的好管道,吸收到好的知識點,可以即刻分享到Facebook或其他社群軟體。
而下文就是根據以上三大重點整理出來得詳細筆記。
課程內容重點
如何加速大腦學習速度?
將新學會的知識與已知的概念串連起來,加速學習效率
大腦是像肌肉那樣,具有可塑性的,並且幾乎是一輩子都在改變,並且會用進廢退,我們想加快自身學東西的速度,除了使用課程或書本中提供小技巧之外,最重的還是「持續學習新事物」這個行為。
而腦中的肌肉,就是一個個彼此連結的神經元,我們要有意識的對自己學習的知識去創造連結,神經元連結的越多,大腦活化度越高,自然學習的越快。
不再拖延的方法與技巧?
一、將目標具體化
太大或太抽象的目標,會讓人難以即刻聯想到行動。把具標的陳述具體化,才能讓自己在未來行動時更容易找到方向。
二、學習拆解目標
學會把訂好的目標,拆解成多個小行動。
三、避免無限準備
當你開始過度準備,也代表你開始過度焦慮
越準備其實容易越焦慮,事前準備其實做到八成即可,重點是快速開始後續行動,提高執行力。
設定具體目標的範例:過胖的小明
小明體檢後發現自己的體脂率過高,想減肥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,他該如何訂定具體目標與後續行動?
用C.O.D.E知識提煉法加速學習
C.O.D.E是什麼?
是一種把別人的知識,提煉成自己的工具的流程。
吳醫生在課程中花了很大一個篇幅在提及這個流程,以下是我消化完課程內容後,針對這個四步驟的簡述與筆記。
1. Capture-捕捉
捕捉,即為把有共鳴或有價值的事情寫下來
捕捉知識點的場合,可粗略分成兩種樣態:1.刻意 2.非刻意
在這個知識爆炸的資訊社會,這種非刻意發現知識點的機會其實會越來越頻繁。不管是你「刻意去收集」跟「非刻意被啟發」,只要是有價值的知識點,都值得被補捉,而如何捕捉呢?
不要懷疑,就是寫。
課程中明確指出,有價值,值得被你寫下來的資訊樣態通常有下列四種特徵:
- 改變既有認知
- 呼應你所想的
- 違反直覺
- 潛在有用
–
PAP筆記法
學得好是靠筆記,不是靠記憶
在講述捕捉步驟的課程有,吳醫師提供一種名為PAP的筆記方法,是一種刻意收集資訊,並結構化解決問題的方法,分為三個階段:
PAP筆記法的使用範例
小明是一個月薪四萬的行政人員,想要改善自己的財務狀況,於是需要收集資資料去解決這個問題。
第一步:釐清問題(Problem)
身上有學貸的負債,確定他的目的為:1. 減少債務 2.增加儲蓄
第二步:評估整理(Assessment)
評估目前收入、支出和債務水平。
第三步:制訂計畫(Plan)
小明根據評估結果,找理財方法相關的影片與經驗,找到削減非必要開支、增加收入來源與設定儲蓄目標等等的資料與方法建議。
–
2. Organize-整理
吳醫師在講述整理該步驟時,分享了醫院的急診分類方式。急診有個五級檢傷分類表:
而以上分類表的核心的分類概念是:依照該病患後續的治療方式與行動進行整理。第五級的病人就是轉介門診治療即可的病人,第一級的病人就是當下需要立即治療的病人。
同理可證,我們在分類捕捉(Capture)來的資料時,並非是依照資料類型去分類,應該是依照該資料對應到什麼行動去分配!
用行動來分類資訊的案例
小明開了一家餐廳,開張一陣子後,收集了顧客們填寫的回饋與評論,其中一條評論是:「湯太鹹了。」
我們過往學習到的傳統分類方式,是「資訊」本身的性質在分類。但其實,收集資訊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優化「後續的行動」。所以,我們以終為始的概念,以行動去分類資訊,才能最有效的去後續利用。
–
3. Distill-萃取
前面 Capture和 Organize(發散收集與整理),和後面 Distill跟 Express(收斂與輸出),最巨大的差異就是要有所取捨,知道哪些需要被保留。
捕捉跟整理需要加大廣度,萃取與輸出需要訓練準度
準度的重點,就是要對準目標,目標可能有以下兩個種類:
- 做報告、文件 → 對事
- 說服老闆、教育員工 → 對人
吳醫師在課程中提及萃取有一個大重點:不要一次到位,分多次去精鍊與萃取。
萃取筆記重點的過程,至少要三次以上,才會精準
把資訊萃取三次的案例
小明是一個就讀資管系的大學生,在修習各種課程的過程中,會有各種知識類型的筆記:
- 理論知識
- 案例研究
- 程式碼範例
- 專案管理技巧
接著,從學期中記錄的各種筆記中,根據以下判斷基準去找出需要深入學習的筆記資料。
- 頻繁在試題中出現的概念
- 對專案開發特別重要的程式碼
- 在案例中反覆出現並使用的專案管理方法
最後,可以透過以下圖文再製技巧,去製作自己的「學習重點冊」:
- 心智圖、架構圖或流程圖
- 比較表格、矩陣圖
- 概念圖
–
4. Express-輸出分享
課程中,我私心認為Extress章節最為重要XD,這也是我寫這篇文張的主要原因。因為要將知識真正吸收進腦袋的長期記憶當中,有以下兩種方法:
而我便是透過寫文章,去有計畫的性的反覆複習課程內容,並透過文字紀錄並試圖傳授課程中的重點與技巧。
所以,建議大家學習完每個課程後,都去找一個能夠應用知識的行為,去驗證該知識的有效性,或者是將知識用自身的系統整理起來,對外分享去獲得回饋。
輸出與輸出建議的比例是:輸入知識佔 30%,輸出知識佔 70%
課程中,關於輸出與驗證知識的重要性,吳醫師提到的實際案例,是自己進醫院當實習醫生時看見的問題,很多實習醫生自己很會考試,進到醫院後,也常待在辦公室內,鑽研很多論文與書本上的知識,卻不勤於去病房實際接觸與理解病人狀態,不只會容易導致醫病關係緊張,也很難真實的驗證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是否真的有用?該怎麼用?久而久之,學習成效自然就不會好。
所以,當我們知道個大概,就馬上去輸出並歷練自己的學到的知識。
讓知識受歷練的三種方法
- 分享給朋友
- 寫部落格或文章
- 應用進工作或生活場合
–
輸出分享的後續好處-知識複利
能夠讓知識複利的核心,就是用你的知識減少他人上手的時間
這篇文章也是我看完整個課程後,給自己出的作業,透過整理與系統化自己的筆記,變成一篇完整文章的過程,去深化去更熟悉吳醫師提供的學習技巧。也期望這些筆記與技巧整理的分享,幫助到想要更高效學習的你們!
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