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為了做筆記而做筆記
不是所有書都值得寫下來,不是買了書就要全部看完。
「看了就要寫筆記」、「看書就要整本看完」這種華國教育遺毒導致的心理壓力毫無意義,本末倒置。
能夠在書中,找到一個能幫助到自己的概念,其實就很讚了唷。
–
挑書原則:先有問題,再來選書
可以的話,帶著「問題意識」去挑書、看書、記重點。
讀書寫字,終極目的都是為了讓人生變更好。透過看書解決疑惑、獲得新的方法、理解新的概念,其實只是過程。
解決這個疑惑可以讓你活得更爽快嗎?
獲得新的方法可以讓你活得更方便嗎?
理解新的概念可以讓你的困難不那麼困難嗎?
解決問題最重要的,是先試著「釐清自己的問題」,不然容易隔靴搔癢,越搔越癢(?)
–
寫筆記工具,越簡單越好
以下介紹三種我最常使用的工具以及使用方法:
方法一|標籤+A4紙:把A4紙作為書籤,標籤紙當作第二次閱讀的起點
A4紙或有孔筆記紙當作「書籤」,看到哪夾到哪,重點就寫在那張紙上。
可以先從自己有感的句子開始寫,啊如果有感的段落太長,就寫貼標籤紙當作紀錄即可。
貼標籤紙,是為了讓你快速把一本書多看幾次。
方法二|標籤+很薄的筆記本:同一本筆記本可以記很多本書的重點
看書時,第一看目錄,第二看前言或推薦序,通常那邊都會藏重點,然後,從「感興趣的章節」開始讀。方法一樣,有感的文字簡略寫下來,一樣如果段落太長,貼標籤紙。
有時,解決問題需要有「很多本書」的知識,集思廣益透過時間發酵才能解決,這時把「知識」聚集起來放在本本上,有個一起閱讀的管道就蠻重要的。
我建議限定很薄的筆記本喔,太厚的會讓包包太重增加無謂的負擔,而且很薄的會比較快寫完,增加成就感(?)
方法三|便利貼:把佳句貼起來
看到或聽到不錯的句子,寫在便利貼上,貼在自己的書桌前、工作桌前、床旁邊,任何地方。
這個習慣從高中就有了,後來發現這是我「養成記錄習慣」的開始。而且被知識圍繞的感覺挺好的。
找到讓自己能夠持續閱讀的動力
我的動力(之一)是聊天。
養成記書籍筆記的習慣後,被不同朋友問過好多次,為什麼會在離開高中後還有這種「反直覺」的行為?
後來想一想,好像是因為,純粹我就話很多XDDDD 異常享受跟朋友們聊天時,順便分享最近學到的新知識。
–
目前想到的大概先這樣,如果想知道更細節的「重點怎麼抓或怎麼記錄」我會再另外寫一篇文章跟大家講解~